建桥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思路,就是以学雷锋精神为抓手,通过践行“感恩、回报、爱心、责任”校训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不忘本来,吸收外来,引领未来,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、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自觉意识,为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撑。
有许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,为何独独建桥选择了雷锋的形象和精神?因为雷锋小时候受苦受难受压迫,到了新中国,有着强烈的翻身感和感恩情怀,无论从事何种工作,雷锋都是平凡一员,但他从善如流,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。就这点说,雷锋精神和建桥“感恩、回报、爱心、责任”校园精神有着高度契合,雷锋简直就是建桥精神文化的形象代言人。再者,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,在新时期就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,通过学雷锋,建桥的精神文化也得到淬炼提升,水乳交融地汇入新时期核心价值体系。而且,雷锋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,人人景仰,人人可学,是精神文化的最大公约数。
所谓雷锋精神,又细分为诸多内涵。内涵之一:奉献精神,乐于助人,扶贫济困,见义勇为,善待他人;内涵之二:钉子精神,干一行,爱一行,钻一行,立足本职,尽职尽责;内涵之三:螺丝钉精神,平凡做人,小事做起,溶于整体,干出业绩;内涵之四:艰苦奋斗精神,勤俭节约,艰苦奋斗。学生读大学四年,学雷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而是要按照大学四年的教育规律,分年级分阶段按不同的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,以期取得实效。
大一新生学雷锋主要是认知培育阶段,通过建桥的两个校园文化品牌,即参观雷锋纪念馆,聆听周星增董事长的开学第一课,来了解建桥向善感恩的“桥”文化观念,了解雷锋事迹、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。这阶段侧重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,以雷锋精神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,在课程学习上,做到学一门、懂一门、过一门。在校园生活方面,当思父母钱财的来自不易,反对挥霍浪费的少爷做派。在践行方面,主要结合校园文明修身课进行。
毕业生阶段结合专业论文撰写和公司企业实习,对接专业、行业和社会需求,侧重学习雷锋的螺丝钉和奉献精神,牢记建桥做“平凡善人”的教诲,在公司企业从点滴做起,从小事做起,甘于把自身溶于新的集体中,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,自觉地把建桥校园文化精神播撒在周围。
大二大三阶段侧重学习雷锋的钉子和奉献精神,读好书,学好专业,通过各种渠道,锻炼养成和提升八项核心能力。大二大三学生是校内外志愿服务的有生力量,充分利用校内外平台,进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。学校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志愿服务基地化、常态化和品牌化。
教职工要把学雷锋精神溶入到具体的教书育人、服务育人、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等方面。育人离不开师德,师德是一根红线,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始终,这既是对教师工作个体性的把关,也是对教师工作影响长远性的负责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,梅贻琦、闻一多、冯友兰等大师,不仅满腹经纶,更是一身正气,“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”,培养了一批德才双馨的名师,被称为中华民族的“精神雕像”。对此,教职工要有心灵的向往和精神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