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建桥十四小时”
背后的流调故事
■
学校自开始封闭管理及准封闭管理以来,就多措并举地保障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彻底排除风险点、切断传播链。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,全员核酸检测结果一直是阴性,学校在安全、平稳地运行着。

4月6日0:39,学校接到20人混管检测结果异常的通知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,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。从接到混检异常通知开始,到4月6日14时接到结果异常可疑人员复测结果全部阴性的通知为止,共计600余名教职工和学生骨干冲锋在处突工作一线,他们不惧风险、不眠不休地持续奋战,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配合下,学校在14小时内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校园“保卫战”。
在应急处突工作中,对结果异常可疑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(简称‘流调’)是关键一环。“流调”可以追踪异常可疑人员的活动轨迹、评估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、划定风险区域、追踪密切接触者、排查高危人群。“流调”要求早、快和全面,如果慢了、漏了,很可能就会导致一些感染的人没有被及时发现,造成疫情传播。
同学们,
大家不难理解,
“流调”对于防止疫情蔓延扩散
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下面,让我们来看看刚刚过去的“建桥14小时”中几个“流调”工作案例。
案例一
✦
结果异常可疑人员陈某和孙某为室友,他们在校生活轨迹为宿舍—食堂两点一线,偶有出入超市购买生活物品,在校的密切接触人员仅有室友。
两人在校轨迹简单,记忆清楚,密接人员少,工作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对两人的流调工作。
✦
✦
案例二
✦
结果异常可疑人员刘某除在宿舍生活期间外,其他时间均佩戴口罩。刘某在出入校内公共场所时均按要求扫描“场所码”。
刘某保持扫描“场所码”的良好习惯,在“流调”的第一时间,工作人员就通过后台数据匹配出刘某的行动轨迹,大大提升了“流调”工作效率。
✦
✦
案例三
✦
结果异常可疑人员李某,出入食堂、超市、奶茶店、面包房、理发店等各类公共场所,且在超市购物和理发时都没有按照规定佩戴口罩。
李某的行为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。他不佩戴口罩出入超市,导致流调工作难度大大增加。学校当即成立“李某流调专门工作小组”,通过大量的监控视频确定李某的行踪并锁定其密切接触的人群,工作压力大,耗费时间长。同时,学校关停超市和理发店,将超市和理发店的12名员工隔离处理,影响范围大,后果严重。试想,如果李某在进入食堂时也没有佩戴口罩,将直接导致食堂供应的瘫痪,可能导致全校师生吃不上饭。
✦
✦
案例四
✦
结果异常可疑人员吴某,在未经学校允许情况下私自换寝、蹿寝。学校在拿到结果异常可疑人员名单后,查询到吴某的宿舍为A宿舍。学院老师与吴某进行电话沟通,吴某反映自己目前住在B宿舍。防疫工作人员“大白”在前往B宿舍的路途中,学院老师再次联系吴同学,吴同学表示自己的实际位置在C宿舍。
吴某私自换寝、蹿寝的行为给流调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。首先,吴某耽误了流调工作的时间,影响了整体处突工作的进度。其次,吴某的定位不精准,“大白”先后两次来到不同的宿舍楼栋开展工作未果,工作人员精疲力竭。再次,吴某住所多,行动轨迹复杂,密接人员多,潜在传播风险大。
✦
✦

岁月固然静好,
因为有人负重前行。

在这里,
桥桥再次强调:
■
一、在校园内公共场所
(含食堂、超市、理发店、道路、操场等)
一定要戴口罩!戴口罩!戴口罩!
二、进入食堂、超市等场所,
一定要扫“场所码”!
三、自觉同他人保持2米以上距离。
四、即日起不换寝、不蹿寝,
确保人与信息一致。